旅游资讯网是中国最大的旅游内容生产和分发平台,提供及时权威的旅游资讯和丰富的旅游短视频

他们在张家界迎接“韩流”。

旅游新闻 2024-04-26 浏览(285) 评论(0)
- N +

韩国游客下了旅游大巴,土家族妇女段阿婆就会大喊:“够马戏搜!”“在韩语里是‘芒果很好吃’的意思。她在韩国旅游团经常入住的酒店前摆了个水果摊。

根据段阿婆的经验,韩国客人最喜欢芒果,山竹、榴莲也是买的很多。此外,还有橙子、橘子、柚子、葡萄等。她能说出摊位上每种水果的韩国名字,这是她从韩国游的导游那里学来的。每天傍晚,旅行团从景区回来休息,这是她创业的开始。运气好的晚上,一整车水果能卖一大半,十有八九是卖给韩国客人的。

春天的张家界,随处可见韩国游客和满载韩国游客的大巴车。

据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,这座常住人口不足150万的小城一季度迎来入境游客26.12万人次,其中韩国游客10.51万人次,占比40.23%。

这个巨大的市场背后,有朝鲜人从东北来到这里“淘金”的因素。张家界的韩团市场从上世纪末开始发展,几乎与此同时,东北人向此地的迁徙也开始了。第一批到达的韩国人是从导游和导购做起,然后经营餐馆和旅行社。目前,张家界有1000至2000名朝鲜人,历史高峰时约为3000人。

其实从民间到官方,多元化一直是张家界的母题。据相关数据显示,44个少数民族共有128万人,以土家族、白族、苗族为主,占全市总人口的75.28%。东北朝鲜族为代表的外来人口和张家界自身的多元氛围,让这座湘西小城与世界接轨。

导游姜为韩国代表团讲解景点。新京报记者冯钰茜摄

“韩流”

张家界只有一个区。从任何一个点都可以骑电动车去东南西北。不到15分钟就能骑出市区。在这个小小的区域里,从各个写字楼、公寓、酒店,旅游公司的字样随处可见。当地旅游从业者估计,全市能接待韩国团的旅行社有50多家。

晚上七点左右,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大厅里,两张巨大的转角沙发坐满了人,更多的人站在那里等着入住。他们大多数是说韩语的。在一侧礼品店的招牌上,用中文和韩文写着产品信息,却没有英文,“雨衣和咖啡。”店主说,这两样都是韩国游客的必备物品。前者上山防雨,后者如网上所说“韩国人离不开咖啡。”最畅销的商品是啤酒和方便面。

展开全文

酒店有专门的韩国餐厅,能坐100人,此时已接近满座。上一桌的鸡汤和酸菜饼一撤,下一桌的生菜和烧烤拼盘就上来了。盒子是传统的韩国风格,墙上有木制的方格图案。这时候如果坐电梯去客房,就很难听到韩语以外的语言了。当地一名知情的旅游从业者表示,该酒店的800间客房每天都被订满,“基本上都是留给韩国旅游团的。”

白天的景点,韩国人的密度只是多了很多。天门山吊桥上,摇摇晃晃的语气词都是朝鲜语发音。绑在许愿林的红布条,写的是和汉字一样常见的韩文。有工作人员演奏古筝,邀请游客拍照,并高喊“Ernie,Obakonsamida(韩语,意为感谢姐姐哥哥)”。

在梯子下,33岁的导游姜举着一面小蓝旗,正在为旅行团里的韩国游客合影。釜山、大邱和青州的17人昨晚在仁川机场集合后飞往张家界。这是姜这个月参加的第三个韩国旅游团。上个月,他参加了六次旅行,只休了五天假。

据《环球时报》报道,位于首尔的中国旅游局向1000名在过去八年中出国旅游的成年韩国人发出了一份问卷调查。结果显示,36.2%的受访者希望在三年内访问中国,张家界的旅游意向排名仅次于上海和北京,位列第三。

张家界莲花国际机场的一份航班时刻表显示,4月份每周有20个航班从张家界飞往韩国首尔、釜山、青州、大邱。姜说,每年的3月至5月和9月至11月是韩国代表团在张家界旅游的最热季节,将来会有更多的韩国人来旅游。

另一个共识是,对韩国客人的接待工作大部分是由来自东北的韩国人完成的。几家韩国旅行社的负责人解释说,韩语和朝鲜语除了语气和外来语略有不同外,几乎一样。经过两三年的语言磨合,很多韩国导游都能说标准的首尔口音。

晚上七点,韩国餐厅里坐满了韩国旅游团。新京报记者冯钰茜摄

从东北到湘西

姜有一个黑色的大背包,两边都是水和雨伞,近30升的肚子,还有救心丸、藿香正气水等几个药品,还有防晒霜和充电宝,都是游客应急用的。

4月10日中午,他带着韩国代表团去了天门山,走了玻璃栈道、鬼谷栈道、吊桥等景点。晚上乘车回城,带领游客泡脚,吃晚饭。晚上七点半,我们会赶回天门山脚下,让游客观看当地的民间音乐表演。把男的带回酒店,他自己下班。已经十点多了。

带韩国代表团最重要的是用好你的眼睛,江说。导游通常需要留意每一位游客。一日游,他们总要走两三万步。

2015年,朝鲜族姜从老家吉林延边来到张家界。他是心理学学士毕业的,求职时犹豫不决。“一个做了七八年导游的兄弟说,张家界旅游的韩国人很多,给韩国团做导游收入还可以,多的工作比普通上班族多一倍多。”到达后,他发现不仅是韩国人,还有东北三省的老乡蜂拥而至。

在市区的澧水河边,韩国人张吕开了一家韩国餐厅,韩国游客和张家界当地的韩国人都是常客。这家店供应烧烤、冷面、泡菜等。,都是他小时候的饮食,不过韩国菜是咸的辣的,韩国菜是甜的。他的商店是融合性质的。“大部分都是韩式风味,加上一点延边的韩式风味。”

这家酒店开业不到四年。在此之前,张旅的主营业务是旅游。他估计自己是第一批来到张家界的朝鲜人之一。

上世纪末,张吕毕业于家乡黑龙江鸡西的一所日语学校。凭借懂中文、日文、韩文的优势,辗转大连、上海、深圳等地,在工厂或企业做翻译。整天坐在办公室,在酒楼应酬无数,他很快就厌倦了。

1998年秋天,一个搞旅游的同学向他建议,西南地区外国游客多,可以做外语导游,钱很多,而且免费。他和同学一起上了火车,看了厚厚一叠关于九寨沟的资料才离开。火车到了湖南吉首,他才知道目的地是张家界,一个他从未听说过的地方。

走出火车站,他立刻感到懊悔:与他待过的东部沿海城市不同,当时的张家界到处都是尘土飞扬的土路,市区只有口袋大小,周围都是荒地、树林和村庄;旅行只能坐在一个人一美元的面子上;没有韩国餐馆,甚至没有东北中餐馆。

最初的几个月很艰难。他和同学在一家旅游纪念品店做日本导购,卖奇石、玉石、砂岩画。没听说当地有韩国游客,也没发现其他韩国人。

我第一次有这个想法是在1999年初,当时我接待了来自其他地方的朋友,他们一起爬田字。当到达顶峰时,张鹭看到了云海。“真的和山水画一样。”在东北白山黑水室是从来没有过的。他震惊了。“我以为赚点钱,在这里买套房子就很美了。”

后来不上班的时候,张路就会在城里转悠。遇到日本散客,他会搭讪,做他们的向导,他会“不收费练口才”

1999年春天,知道他会说韩语,长沙一家旅行社请他帮忙带一个韩国旅游团去张家界。那是他第一次带队。他一上车,十二张脸就盯着他。“汗都下来了。”我准备了两个小时的演讲稿,“和背书一样”,十分钟就写完了,只好请司机给大家放音乐。

和旅行社建立联系后,张旅每隔一两个月就会接待一个韩国团。他记得当时来张家界的朝鲜族代表团,大部分都是团组织的。“车企和评委都是三十多岁的年轻人。”而且都是“一起玩”,先去北京、上海、长沙、Xi安、桂林等地,再转张家界。

韩国游客越来越多,更多的东北朝鲜族来到张家界。

吴,朝鲜族,家住吉林延边。新世纪之前,他在桂林做韩国代表团的导游。从1999年开始,他不时被“借”到张家界,接待一些在长沙韩国企业工作的韩国人。嗅到了机会,2001年,他去张家界开办了一家旅行社。

上世纪90年代初,朝鲜族公瑾从辽宁抚顺老家辞职,在沈阳一家韩国公司待了一段时间,然后去Xi安做韩语导游。2002年,金弓带着游客来到张家界。

同样在2002年,张家界已经开了至少五六家专门做韩国团的旅行社,张旅也和朋友开了一家。第一年不容易,只接了300人左右。“真可怜。”张旅拍了张家界的照片,去韩国宣传,一天跑6家旅行社。

那时候,张家界还是一个需要解释的名词。“总有人问,张家界在哪里?在湖南省。湖南省在哪里?中国西南的一块土地。”

韩国导游姜正在等待韩国游客下缆车。新京报记者冯钰茜摄

为什么是张家界?

但是风口很快就来了。2003年,张旅与湖南省一家旅行社合作,策划了仁川至长沙的直航包机,交通立刻便利。此前,大部分韩国游客都是通过上海或北京转机到长沙,然后坐八个小时的大巴到张家界。

包机开通两年内,张家界韩国游迎来爆发式增长。据相关数据显示,2003年,到张家界旅游的韩国游客比上一年翻了一番,达到20万人,2004年增加到30万人。

张路的导游忙着“包团”,晚上九点半送一个韩国旅游团到机场,马上在原地等待新的韩国旅游团到达。机场的洗手间里穿的是导游的换洗衣服。

住宿也应该有争议。公瑾说,接待韩国代表团的酒店一般都在四星级以上。当时张家界符合标准的酒店太少,韩国游客太多。为了保证他们接待的韩国代表团的入住,各旅行社的导游或领队甚至到酒店柜台竞拍房卡,在原来的房费上加价,出价最高者获得房卡。“住不下了,只能说明原因,去低一级的酒店。但是很容易被游客投诉。”

“导游每天有200元的补贴,”张吕记得。那时候“参加三日游有时能拿到100块钱的小费。”2005年,一个韩国人,金连淑,和丈夫去了张家界。她的丈夫是一名导游,她是一名办公室规划师。“光是办公室的岗位,月薪就有五六千。”原来,他们在天津一所私立小学当老师。她教韩语,老公教体育,一个月收入1000左右。

和金连淑夫妇一样,很多来这里的韩国人之前都不是搞旅游的。到了张家界,他们就随团出发,“做导游实习生”。跟上三五个小组,懂得待人接物,把讲解背下来,就能独立带领小组了。

接下来的几年,张路去了韩国,跟出租车司机说自己是张家界的,马上就被理解了。“连湖南都不提。”

和韩国人交了多年朋友,张璐认定他们有爬山的习惯。他去汉城出差。“只要是周末晚上,北岳山附近的地铁总是很拥挤。”爬山下山的都是韩国人。他想,所以张家界的风景对韩国游客有天然的吸引力。

便宜是另一个因素。在张家界,高端的韩国跟团游人均收费在7000元左右,中低档的可以依次减免一两千元。“在首尔,吃一顿烧烤每人至少要100元,但在张家界,每人五六十元就能吃饱,吃到正宗的美食。”张路说。

如果要画一幅涌向张家界的韩国游客的画像,最醒目的特征一定是年老。“旺季的时候,城里的老人很多,但是冬天的时候,韩国的老农民放个寒假就来了。”金弓接待的最老的韩国游客已经94岁了。

姜这次率领朝鲜族代表团,除了3名年轻人陪同长辈外,其他14人都是平均年龄60岁的老人。攀登海拔落差1000多米的天门山时,游客几乎不徒步登山,依靠缆车、索道、过山扶梯等设施。“对老人很友好。”

2023年6月,韩国驻武汉总领事何给张家界市写了一封感谢信,提到韩国有一句流行的话,“人不在张家界,不能当老人”张路说,很多韩国老人带着子女的旅游费用来张家界进行“孝游”。

这个概念从何而来?被采访的韩国人不清楚。可以肯定的是,它已经流行了十几年,多次出现在韩国广告中。

从前,吴在韩国报纸上做广告,但近年来,他频繁地出现在韩国电视购物节目中。在他展示的最新广告片段中,张家界旅游的物价、衣食住行、山水游等细节,都由两位身着唐装的韩国主持人来解说。

公瑾承认,在韩国电视黄金时段,他的团队每个月至少花一个小时做广告,花费25万到35万人民币。

梯子下,韩国导游为韩国游客拍照。新京报记者冯钰茜摄

多元化是这里的主题。

2003年,张路站稳脚跟后,第一次叫姐姐当导游。他还把舅舅家和舅妈家的堂兄妹都叫来当导游,三个舅妈在张家界开了一家韩国料理店;算上从老家打来的韩国留学生,有20多人。这20多人又吸引了其他老乡。“带一个,就数不清有多少人了。”

在张家界,韩国人碰亲戚带朋友介绍熟人是很常见的。但对于大多数韩国人来说,留下来谋生最重要的是考取导游职业资格。

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。考取全国导游证,需要学习六七本语文教材,先通过笔试,再面试;面试要引经据典,讲解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。韩国人以韩语为第一语言,中文的读写说太难了。他们的语言优势在这个时候变成了劣势。“三四十个人考,只有一两个人能考上。”金舒炼说道。

当地政策方便。张吕记得,刚开发韩国游市场的时候,张家界推出了临时导游证,后来改成了韩语翻译证。“提供身份证和毕业证,证明自己是韩国人,会说韩语。”

张家界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副局长田红满解释说,解说员证仅限于在张家界景点的旅游团使用,每半年需要重新申请一次。“我们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尤其多样化。除了韩国,还涉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,对小语种导游的需求非常大。”去年,该市发行了800多张小语种翻译卡。

如何持续吸引和接纳外国人?张家界的人总是在思考这个问题。去年哈尔滨在网上爆了,游客不计其数。田红满发现,张家界吕雯的社交账号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。“你为什么要走?为什么不向二斌学习呢?你能做到吗?”

事实上,田红满提到,从2002年开始,张家界市委领导几乎每年都去韩国进行旅游推介,邀请韩国旅行社洽谈交流旅游产品。就在今年一季度,市领导已经带队去美国、墨西哥、法国、比利时等国家推广营销。此外,张家界市政府除了牵头建设公路和铁路,还继续鼓励旅行社开通新的包机。“联络空管理部门方便旅行社审批,也给旅行社一定的航班补贴。”这样,张家界和韩国城市之间的空中空便利性将会增加。

但最重要的教训是“放开”,让城市的旅游产品以市场运作的方式运作。“黄龙洞景区是委托的,大峡谷景区是市场主体开发的,七星山也是市场主体投资的……”田红满认为,市场参与者的营销方式更主动,更多样,更少官僚,更清楚消费者需要什么。

她举了几个例子:2009年,张家界武陵源景区举办了首届国际乡村音乐节,邀请了美国、希腊、泰国、法国、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的乐队参加。“费用全包,只要负责演出就行。”活动本来就很吸引人,参与的乐队回国又展开了一波宣传。还有“1999年飞机穿越天门洞”、“2007年蜘蛛侠爬天门山”等引起热议的活动,都是由市场主体主导的。“虽然玩家不一样,但最终起步的还是张家界这个IP。”

经过20多年的准备,到张家界的海外游客已经越来越多元化。据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,一季度张家界入境旅游人数达26.12万人次,较2023年增长47.58倍,较2019年增长44.44%。入境游客来自101个国家和地区,其中韩国、泰国、马来西亚、中国、中国香港、越南、中国台湾省、新加坡、印度尼西亚、美国和俄罗斯位列前10位。

田红满说,张家界有关部门非常重视游客参观的便利性。目前,张家界口岸已实现24小时落地签证审核,外卡POS机已在酒店、景区等游客活跃的场所普及。有资料显示,早在2005年9月,张家界市政府就宣布将开通个人韩元现金兑换业务,这标志着个人韩元现金可以在市内自由兑换。参观张家界会发现,在一些商店和商贩那里,韩元可以用作支付。

早些年,外国面孔在景区比较常见。这几年,田红满总是听到韩语、泰语、蒙古语等。在市区,他经常看到欧美背包客逛商场。前阵子她遇到一个本地企业的讲解员,普通话说得很好。一问才知道她是越南人,在这里定居了。

20多年前,张吕在张家界南庄坪租了三套房,一套自住,一套给姐姐家,一套给其他黑龙江老乡暂住。“三四个月后,我就当导游赚点小钱,然后搬出去住。”南庄坪以前全是便宜的房子,一个月300块就能租一整栋。后来成了张家界的朝鲜族聚居地。

也是在那段时间,土家族的段阿婆从县城进城,在南庄坪摆起了水果摊,跟韩国人学起了各种水果的韩国名字。

6年前,她开始在一家广泛接纳韩国代表团的酒店前卖水果。边卖边唱几首民谣,路过的外地游客会给她一两块钱作为小费。在酒店门口,她对所有的客人都叫“阿加西”(韩语中叔叔的意思)。在谈价格时,她拿出随身携带的纸币,并表明这两个去皮切片的芒果刚刚收到1万韩元。

成为“张家界人”

现在在张家界的韩国人中,普遍的看法是,韩国团市场的钱不是那么好赚的。“一个大蛋糕,越来越多的人在吃。”公瑾称这是他每个月花巨资在南韩做广告的主要原因。“别人打,你不打,基本上就吸引不到客户了。”

来张家界的东北朝鲜族年轻人也减少了。90后的崔是他所在旅行社最年轻的导游,而他的大多数同事都已年过四十。一家旅行社的韩国代表团团长崔说,按照正常情况,导游每五年更新一批。在张家界,2017年前后密集进口了最新一批韩国导游,随后,由于疫情导致旅游业停滞,新鲜力量的进口也停止了。

随着旅游市场的逐渐回暖,是否会有更多的韩国年轻人到来,当地的韩国人还没有回答。

但是很多人还是把未来当做一片蓝海。“和前几年一样,每年有20万到30万韩国人来张家界。一位名叫曹学山的韩国游客计算道,“即使20年过去了,也只有几百万人来了,而韩国有5000万人口。”

这几年,张路开了酒店后,尝试换个赛道,接待一些小型的韩国徒步团。平日里,他经常去周边的山里开拓新的徒步路线。这是一个利基业务。“别人一年接两三万韩国游客,我就接几千。”他不想太投入。

不管事业如何发展,51岁的张吕决心在张家界安家养老。

他毫不掩饰对张家界的喜爱:“我姐夫的姑姑住在其他城市,一直患有支气管炎。她来张家界一个星期就会好的。”这证明张家界“真的是个好地方”。

他的两个孩子在这里出生和长大。老大在杭空空学院读书,老二在准备高考。20年来,高速公路、高铁、星级酒店、扩建的城区、翻修的漂亮的国际机场都出现了,他见证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。

他长着一张宽厚的脸,和很多韩国人一样,躲在张家界的大街小巷。谁也说不清,“湖南人和韩国人都一样。”现在,他也能吃辣了。

新京报记者冯钰茜

编辑陈晓曙

校对 翟永军

标签: